您的位置:首页>频道 > 关注 >

世界动态:读研报|A股的增量资金,能从哪里找?

2022-12-27 19:45:23    来源:中泰证券资管

站在2022年的年尾,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了2023年。此时,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是,来年A股的增量资金,能从哪里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从存款中找。

没错,当前的储蓄,堪称超强蓄水池。参考招商证券的报告数据,截至2022年10月,2022年全年居民存款余额增加了12.7万亿,创下历史新高;考虑到贷款余额后,净存款增加了9.3万亿,接近过去十年居民净存款增加的总额。因此被称为——“天量超额储蓄”,净存款余额增速达到35%,创下了有计算数据以来的新高。

2021年10月是本轮居民存款储蓄率和净储蓄增速的上行起点,主要源于地产调控政策下融资需求弱、疫情影响、货币政策宽松,但2023年之后高增的储蓄率有望见顶。

不过居民储蓄率下降时,是否会通过基金投资回归呢?这份报告明确表示,答案是否定的——居民储蓄率下降是居民资金通过基金加速入市的必要条件之一,并不是充要条件。想要上演居民增量入市带来的加速牛市,还需要投资者有赚钱效应,整体市场要涨超过此前成本线。

除了居民储蓄,另一个很容易想到的增量资金是外资

西部证券的报告中提到,2022年北向资金相比去年流入显著放缓。受到内外部环境影响,今年北向资金流入规模与节奏不及往年,截至2022年12月16日,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流入827亿元,而2021年全年流入规模达到4322亿元。

展望2023年,一方面,美联储激进加息节奏料将放缓,人民币贬值压力减轻;另一方面,国内经济韧性较足,A股盈利底部回升,对外资的吸引力将增强。预计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可将修复至近年合理水平,参考2018-2022年外资净流入规模均值(2700亿元),即预计明年外资净流入规模约达到2700亿元。

然而,并不是所有报告对2023年外资流入的规模持乐观态度。比如德邦证券的报告中提到,今年的两轮外资流出可能是长期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过去的两年时间内,中国的权益市场增值幅度并不及预期,逐利的资金向强势美元地区和南美、东南亚等高利率和经济恢复的地区转移,另一方面,俄乌之间的冲突让全球的主要经济体的角力明朗化,海外投资者担忧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俄乌事件影响力的严重性和过去历史分裂格局相似性会让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降低,外交关系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确定性也成为海外投资者的重要考量,因此,出于对于新兴市场金融资产脆弱性的担忧和中美关系变化下的国际格局变化的担忧,这种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对海外长线资金的流入造成压力。

当然,来自公私募渠道的资金,也被认为有望成为新的活水。

参考西部证券的统计,2022年1-11月偏股基金(股票型+混合型)累计发行规模为6535亿份,较2021年全年22312亿份的发行规模明显缩水。考虑到申赎情况,2022年1-11月偏股基金净流入1770亿份,远低于2021年全年1.44万亿份的净流入规模。相比起偏股基金,股票型ETF发行及申购热度较高,截至12月16日股票ETF份额达到近8700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近2700亿份,增长45%,高于2021年全年净变动规模1771亿份。

此外,截至2022年10月,私募证券基金规模达到5.56万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5611亿元。

同时列上2021年与2022年的数据,确实能说明这部分资金的潜力。但一如德邦证券的报告中所说的,“公募市场及理财产品的总规模扩张,说明市场的增量资金投资能力仍存,但这部分资金的进场意愿,仍然需要看到明显的赚钱效应。”

如是梳理,你可能会陷入“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纠结(现有明显的赚钱效应还是现有明确的资金进场意愿)。不过,投资想要有收益,一定需要大规模的增量资金吗?

避免仓位倒置(低点减仓、高点加仓),才是投资中更重要的事。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关键词: 增量资金 北向资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