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频道 > 关注 >

天天滚动:水煮旧闻|“倒春寒”?缺席才奇怪

2023-03-08 06:02:27    来源:中泰证券资管

最近一两周,市场再次开启了时涨时跌的动荡节奏。有人直言,是“倒春寒”来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了调整,就容易起纠结。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倒春寒”?回调的潜台词是什么?面对倒春寒,究竟该逆势布局,还是见好就收?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以“倒春寒”为关键词回望过去,发现无论牛熊,A股“倒春寒”几乎从不缺席。

基金“倒春寒”:逾千只亏损超两成

媒体:北京商报

发布时间:2021年3月11日

记者:孟凡霞 刘宇阳

受近期A股市场整体震荡下跌趋势影响,备受关注的公募权益类基金净值也“遭了殃”。公开数据显示,虽然3月10日收盘,三大股指单日涨跌不一,但自春节假期后至今(2月18日-3月10日)的表现却是一致飘绿,其中,创业板指跌幅更超20%,部分公募重仓抱团股跌幅“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星基金的净值也一跌再跌。春节假期后,截至3月9日,净值亏损超过20%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分别达到337只(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和863只。

虎年A股“倒春寒” 绩优公募受重创 逢高减持还是逢低吸纳?

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2年2月15日

记者:庞华玮

在A股震荡下跌之际,今年开年来,仅有7%主动权益类基金取得正收益。

Wind最新数据显示,主动权益基金普跌。截至2月11日(下同),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为-11.26%;偏股混合型基金-10.55%;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7.92%;平衡混合型基金-3.34%。

记者依据Wind数据统计,在6135只(A/C类分别计算,下同)有数据可查的主动权益基金中,仅有434只基金获得正收益,占比7%;5688只基金负收益,占比93%;另有少量基金零收益。

点评:

一样是开年不久股指就出现大幅回调,一样有众多基金遭遇显见的净值回调……如果不看上述内容的发布时间,你或许都不会意识到,以上两段报道所对应的,是分别发生在2021年一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的“倒春寒”。

而如果再往前追溯,我们还会发现,2020年一季度、2019年一季度乃至2018年一季度,A股市场也曾上演类似的回调情节——尽管这些年的最终走势大相径庭。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A股“倒春寒”或许没有实质性的含义,也无法作为当年度市场表现的前兆。涨涨跌跌,本是股市的常态,无论牛熊,皆是如此,只是那些发生在一季度内的市场调整,很容易被冠以“倒春寒”之名。

A股春意浓 “倒春寒”也需警惕

媒体:中国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9年2月15日

记者:牛仲逸

分析指出,大象起舞,令指数看高一线。但市场情绪高涨之余仍需警惕“倒春寒”。目前指数短线进入压力区,需震荡消化才能继续上行。弱指数强个股将成短期趋势。

沪指跌破3000点 “倒春寒”或是布局机会?

媒体:上海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9年3月27日

记者:孙越

昨日A股小幅高开后震荡走低,三大股指单边下挫,市场观望情绪浓厚,沪指收盘跌破3000点,沪深两市成交量不足8000亿元。大盘连续两天调整,多空分歧加剧。有分析人士认为,A股波动主要源于外盘调整及连续上涨后的内在回调需求,还不能断定行情已结束,可考虑趁“倒春寒”为二季度布局。

点评:

如果说在经历了阶段性的牛市之后担心“倒春寒”是人之常情,那么来自2019年一季度的“倒春寒”纠结则告诉我们,投资中的患得患失感一直都在,与股指的高下无关。

事后来看,你可能会觉得那时候的担心简直是杞人忧天。毕竟站在2019年一季度的时点,彼时的A股估值相较于2016年、2017年、2018年已经全面下行,同时全A市净率为历史最低水平,市盈率为历史前10%的低位,还有什么需要纠结?

纠结当然有。参考上述报道中的内容,“指数短线进入压力区”——如果着眼于规避波动,确实永远都有需要“警惕”之处。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2019年的一季度如果想的是规避波动,恐怕就会与一轮可观的赚钱时间失之交臂。

一如股市总是有涨有跌,所谓的“倒春寒”行情恐怕也会年年来报到。如果视之为寻常,应对和决策时,是否会多一些从容淡定?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