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频道 > 关注 >

每日播报!说实话,我很欣赏李大霄,他早就看透了一切

2023-01-04 21:46:58    来源:互联网怪盗团

注:本文原作于2020年11月。转眼之间,两年多过去了,A股市场仍然在原地踏步,而李大霄老师仍然秉承着娱乐风格,呼风唤雨。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情,A股市场却好像没有真正发生任何事情。或许这也是中国与全球关系的一个缩影?

今天下午我随手刷财经新闻,刷到一条“A股三傻齐发威,嘲笑者终将被人嘲笑”。因为标题比较好玩,我就点进去看,看了两段就觉得文风、用词特别熟悉。抬头一看作者,果然是李大霄。

所谓“A股三傻”,就是银行、保险、地产三个“大蓝筹”(又名“大烂臭”)板块。李大霄一直坚定看好“A股三傻”,最近总算涨了,可以扬眉吐气一把了。文章本身很短,只有三段话,基本没有分析、全是情绪。李大霄秉承了他一贯的说书讲相声风格,特别适合搭配德云社年终汇演或马保国演讲食用。


【资料图】

我看了一下李大霄的微博,目前有593万粉丝,当选“2020年最具影响力财经大V”,随便一条微博都至少有上百个评论和几百个点赞。哪怕是他发一个“A股开盘下跌0.4%”“恒指开盘上涨0.4%”,都能立即引来几十次转发。

可是,李大霄的微信公众号不是很火,平均每篇只有几千点击,也没出现过什么爆款原创内容。李大霄没有雪球账号。我在B站找到了一个“李大霄”,只有20多个粉丝,应该不是本人吧。头条号、百家号上的李大霄倒是有几十万粉丝,没有微博火,但也还凑合。

总而言之,李大霄的大本营是微博,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娱乐大V——打着“财经专业人士”旗号、以趣味性股评为主要内容、以搞笑出洋相为主要风格的娱乐大V。这年头,只要是炒A股或者依靠A股吃饭的人,不记得几个李大霄的段子是不可能的:从“钻石底”“婴儿底”到“地球顶”,最近又发明了一个“周期牛”。李大霄多次高风亮节地表示,他发明这些词汇不求获利、更不会注册,一律免费开放给机构使用,体现了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专业投资者圈子里,李大霄几乎毫无影响力。我的朋友圈从来没人转李大霄的东西,就算转也是当笑话转。我加的那些“机构投资者”微信群里,高善文、姜超、任泽平、郭磊、王涵、荀玉根、徐彪才是真正的宏观/策略明星,每次的研究报告或公开演讲总能引发无穷无尽的争议;而李大霄甚至连挨批评的资格都没有。要是有人发李大霄的言论,不但要被同行集体鄙视,而且很有可能被群主公开处刑。

那么问题来了:李大霄跟我上面提到的那些宏观/策略大牛相比,到底哪一方的收入更高?哪一方的商业价值更高?这个问题还真是耐人寻味。

宏观/策略一贯是A股市场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头部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一般都能拿到几百万的薪酬,如果入选新财富则更高。如果我没记错,新财富前五的宏观分析师,其薪酬至少相当于其他行业前三的分析师,甚至相当于一些小行业的金牌分析师。在A股市场混到金牌的宏观经济学家跳槽也有很多去处,当年任泽平跳到恒大研究院就号称年薪1500万——有人怀疑这个数字虚高,不过我觉得是有可能的。

李大霄真的赚的比这些人少吗?我仔细看了看他的微博,很明显地看到了商业变现的痕迹。以他老人家的影响力,转发一个活动、夸奖一个产品,应该就能拿到不菲的收入。他是微博签约自媒体,微博会给他提供签约费并介绍商单。此外,他还是各路媒体的常客,经常在电视及流媒体平台出镜,肯定是有出场费的。根据我的了解,这种成名已久、群众基础雄厚的“财经垂类大V”,每年的商业化收入超过7位数没有任何压力,稍微努力一下就能拿到8位数。请注意,这些都是完全合法合规的收入,只要主管部门和雇主没有反对意见即可。

(感受一下李大霄老师的流量威力)

与此同时,作为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还能拿到一笔固定的薪酬,估计对他来说就是零花钱了。综上所述,李大霄的总收入超过绝大部分新财富上榜宏观分析师是毫无压力的,主要取决于他想不想赚(这只是我的猜测,如果猜不准,莫怪哈)。

李大霄老师赚几百万,与新财富上榜分析师赚几百万,难度完全不同——后者简直是地狱难度,而前者是简单难度。

全世界的机构投资者都不好伺候,A股机构投资者尤其不好伺候;你要维持排名和派点收入,就要一年四季出差路演、一天到晚开电话会议。首席经济学家一般不用亲自写报告、调模型,但是研究还是要做的,消息也是要打探的。国内的政策要点评,国外的政策也要点评;经济数据要随时跟踪,草根调研也要随时跟踪,至少要假装在随时跟踪。从年初忙到年尾,也就每年新财富投票结束之后能够稍息一个月。在A股做了十年以上的首席,绝大部分不是颈椎病就是腰肌劳损,当然神经衰弱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李大霄呢?每天至少发五条微博:“A股开盘了”“恒指开盘了”,以及一两条蹭热点新闻的内容,合计不超过200字;收盘后的《大霄说》内容稍长,但也只是随处可见的股评而已。平均每1-3天,李大霄还会去电视台录个节目,需要梳头化妆,时间稍长。就算把上面所有的工作加起来,我估计他老人家每天在8小时内完成全部工作还是绰绰有余的。

附带说一句,李大霄老师的自制视频,我也是相当服气的——主要是他本人的生活小片段,例如在书店敲鼓、在自家门口下楼梯、在机场登机等等。他老人家憨态可掬的笑容,配上慷慨激昂的BGM,以及一点点的文案(很多时候干脆不需要文案),就能搞出一个几十万点击的原创视频。什么叫流量明星,这就是流量明星:不考虑内容、不考虑创意、更不需要工业标准,大家看的就是李大霄老师的那张脸……

所以说,同样是赚几百万,李大霄是简单难度,其他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是地狱难度。李大霄的流量+娱乐路线可以玩到地老天荒,而其他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只要三年不上新财富、三个月不出去路演就会过时。人比人,气死人啊气死人。

(李大霄老师的视频大部分是这种风格,你服不服?)

年轻人可能已经不记得了,李大霄当年也是认真做过研究的,也是有基本功的。作为80年代的重点大学生、90年代的第一代股民、00年代的券商宏观分析师,没有两把刷子是不可能的。至今你仍然能买到李大霄写的《投资战略》和《超越人性》,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投资框架(尽管水平有限)。2007年,李大霄甚至预测到了A股已经严重高估,尽管他是从那年5月一直看空到11月,以至于不具备任何操作性。直到2013年,李大霄老师还没有放弃走专业路线,还写了一些有干货的研究报告,还在努力与机构投资者互动(尽管收效不大)。

直至今日,李大霄的名字仍然会出现在“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投票”的宏观研究候选人之列。他从来没有入围过,好像也从来不曾拉票;我估计他能够在每期的三十多个候选人里排到第25-30位。反正李大霄老师也不会在乎了,因为他的舞台是微博、头条号、百家号、抖音,而不是新财富。

李大霄老师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当网红,而不是当分析师;走娱乐路线,而不是走专业路线;依托流量去打造人设,而不是依赖自身所处的平台。上述选择带来了非常丰厚的回报——经过这些年的积累,他已经可以躺着赚钱了。如果他决定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甚至MCN,是一定可以拿到投资的。事实上,真的有投资人问过我“李大霄老师想不想出来搞内容创业”。我也想问,但是李大霄老师不会有时间理我。

别人家的分析师,二十多岁就累出了颈椎病,三十多岁又累出了心脏病,四十多就等着被裁员了。

李大霄老师都六十多岁了,精神饱满、身体健康,毫无过气之虞。

别人家的分析师,每天绞尽脑汁预测GDP和CPI,看到大洋彼岸的非农数据又要熬夜写点评,写得头发掉光了,好像刚刚从看守所放出来。

李大霄老师也会预测GDP和CPI,但是不用做任何模型,预测错了也不会有人埋怨,所以他的发际线一直非常健康,配得上桃木梳子和象牙梳子。

别人家的分析师,出去路演经常被机构客户骑脸羞辱,错过客户电话就是十恶不赦,每天还要在上百个微信群里回答专业问题;一听到手机提示音就吓得魂不附体,堪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绝佳例证。

李大霄老师根本不伺候机构客户,他跟李子柒、李雪琴、PAPI酱这些顶级网红混的是一个场子;微博粉丝也会骂他,不过骂归骂,对他毫无影响,他可以乐呵呵地一边喝茶一边看别人骂,反正都是跟他带流量。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在中国,走专业路线、做To B生意、维持精英人设,是没有前途的。

在中国,走专业路线、做To B生意、维持精英人设,是没有前途的。

在中国,走专业路线、做To B生意、维持精英人设,是没有前途的。

(服务金融街的机构客户是没有前途的,但是在金融街自拍、发微博、吸粉丝,是有前途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其实我想说三十遍。我当了十多年的投资分析师,其中一半时间在研究企业软件,后来才开始看消费互联网。这些年我的感触太深刻了,对比也太深刻了:

国内的企业客户,特别不愿意为专业解决方案付费;买个License各种不情愿,买个数据恨不得白嫖,买个咨询服务更是像铁公鸡拔毛一样。

企业客户的抠门是不受行业属性限制的:无论是苦逼的传统制造业,还是高大上的金融业,反正企业就是不乐意为专业服务付费,勉强付费了也不会给你任何好脸色看。

海外/跨国客户倒是很乐意为专业服务付费,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问题在于他们的钱主要被海外供应商赚走了;而且他们在国内的数量太少,总需求盘子有限。

个人客户的消费盘子则是无穷无尽的——从普通人的少量消费到土豪的巨额消费,只要你找到了合适的产品定位,这个钱就很好赚。

再说一遍:一定要走To C路线,一定要消费化、娱乐化,一定要把群众基础做大,一定不要对所谓企业或专业客户的付费需求有任何奢望。何况,服务“专业客户”会让你特别不舒服,而服务“普通人”则是最爽的事情。

当年我研究软件行业时,经常有老外客户问我: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软件公司经常只有10%左右的净利润率(国外同行往往能达到30%),而且永远做不大?要知道,在美国和欧洲,几百亿美元收入、几千亿美元市值的企业信息技术公司可不少见。就连做企业咨询的公司,也有做得很大很赚钱的。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刚才我又看了一眼A股软件板块,发现A股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这几年还是在原地踏步——维持着很低的收入增速、不高的利润率,以及低于2015年的市值。券商分析师还是在鼓吹“To B商业模式的前景”“企业信息服务需求升级”“软件国产自主替代”,这好像是我二十多岁时讲过的段子,现在居然一字不改……

如今高举“To B软件与信息服务”大旗的主力军,已经变成了互联网公司,例如阿里云、腾讯云之类的。然而在这些互联网公司内部,做To B生意也是一门很苦的活儿。我听说,如果要一个员工从BAT的To C事业群调到To B事业群,往往需要加薪、升职乃至更多的承诺才乐意。

按照我的一位老朋友的话说:“我在网游运营部门/电商平台部门这边过得这么爽,突然调到云计算那边,面对一群企业大爷,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做个产品各种吹毛求疵,回款还慢得一逼;这种情况如果不多给点钱,我宁可辞职给你看!”

由此再次证明了李大霄老师是多么英明果断。世人笑他太疯癫,他笑世人看不穿。当专业的、勤奋的、混迹高大上圈子的券商经济学家们要为了可怜巴巴的佣金派点而加班到过劳死的时候,幽默的、娱乐的、轻松愉快接地气的李大霄老师则可以通过自媒体粉丝盘轻松获得大笔商务及签约收入。我觉得,李大霄老师还是没完全看穿——如果干脆抛弃券商平台,出来全职经营自己的IP,估值很可能会高于“战忽局”(即“局座召忠”)。

十年前我研究软件行业的时候,做企业端的专业软件及服务的人,就是没有做消费软件及娱乐内容的人赚钱。现在还是如此,甚至变本加厉。

十年前我做券商分析师的时候,服务机构投资者、提供专业意见的人,就是没有忽悠散户、掀起集体情绪的人赚钱。现在还是如此,而且变本加厉十倍。

再过十年呢?还会这样吗?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因为我从来没有找到正确的原因,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李大霄只要不被封杀,其身价和估值总有一天会超过A股所有的“专业分析人士”。这是他的个人努力和选择导致的,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因为他早就看透了一切:

娱乐是娱乐者的通行证,专业是专业者的墓志铭。

关键词: 新浪微博 首席经济学家

相关阅读